【上期選題:《“勞模”獎章背後》,總第三十二期,4月30日見報】
  這篇人物文章不是我見過描寫勞模最深入的一篇,也不是篇幅最長的,甚至不是傳統意義上“高大上”的勞模報道,卻是我見過的少有的帶有感情去採訪和寫作的稿子。一口氣看完,被寫作者的認真和視角所打動。全文用語客觀,筆調從容。四位人物的故事如電影般娓娓道來。個人之所以喜愛這篇文章,可能更多的是認同它所表現出來的寫作取向和價值觀。
  的確,勞模也是人,如同文中李喆所言“只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一千多萬人中的一個”,“當選勞模,快遞員陳春躺在床上想了許久。在他眼中,自己只是個打工仔,是人群中的‘分母’,而勞模應該是‘分子’,是那些對國家、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王軍覺得這份榮譽是代表那些好警察拿的,而除了當警察,他說自己在生活中的其他角色都可以用‘失敗’來評價。”勞模是那些在工作、勞動中更認真、更細心、更執著的人的代表。他們不是神,勞模報道本身也不應該成為“神話”寫作(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學過的、見到的許多先模人物故事讀起來就像神話一樣)。
  “興奮、激動被留在前一天。勞模光環褪去,他們的工作、生活照舊,一如往常。”他們將和我們一樣,融入推動社會不斷前行的巨大分母中。他們的言行和精神,也將會給身邊的人們帶來更多的陽光與能量!
  ——微信讀者“穎”
  深圳是個出草根英雄的城市,五湖四海的人背井離鄉來到這裡,他們尋找的也許不僅僅是一個公平的機會,吸引人們的,還有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胸襟。她願意平等地對待每個勤奮敬業的兒女,願意用母親的寬容對每一個深圳人。“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極具深圳色彩的標語,對千千萬萬平凡的深圳人來說絕非一句空話。
  我從記者筆端的故事讀到了感動。四位主人公來自深圳的不同行業,每個人都像鏡子一樣,照射出這座年輕城市的包容與奮進。我為能與這樣一群普通卻敬業的人一起生活在這座都市裡感到榮幸。
  ——讀者李愚
  ■欄目組回應
  “你眼中的勞模是怎樣的?”記者在採訪中問了幾位勞模這樣一個問題,他們都對自己能獲得勞模這樣的榮譽感到有點意外。陳春的形容能代表他們大部分人的心境——自己只是人群中的“分母”,而勞模應該是“分子”,是那些對國家、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相信人們心裡都有固定的勞模形象,這些形象可能大部分是完美的、“高大上”的,甚至有點臉譜化。但走近他們,就會發現勞模就是和我們沒太大區別的普通人。他們也需要靠自己的雙手雙腳在這個社會站立,有苦有樂,有笑有淚,有牽掛,有遺憾。只是他們更加珍惜勞動的機會,堅持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
  生活在深圳這座城市的讀者,你們從這篇報道中讀到自己了嗎?
  整理:胡明
  策劃/統籌:張瑋
  《人物》欄目提供深圳本土最好的人物類報道,2013年8月6日由《南方日報·深圳觀察》所創立,每周一期,逢周二出版。人是萬物的尺度,記錄人就是記錄一個時代。關註我們可搜索微信號“szgcrenwu”或者昵稱“深圳觀察人物欄目”。  (原標題:“深圳是個 出草根英雄的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06aqbd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