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至2015年1月12日,由中國音樂劇協會、東莞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新局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東莞音樂劇節,匯聚了中美韓三個國家的13部優秀音樂劇28場展演,一展國內外音樂劇的最新成果和藝術魅力。
  早在2007年,敢為天下先的東莞大膽提出打造“音樂劇之都”的設想。至今,東莞用8年時間打造了10部音樂劇,先後斬獲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最高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內外9個重要獎項,“音樂劇之都”已現雛形。國家一級作曲家、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王祖皆認為,東莞音樂劇做到了三個“第一”:“在全國城市當中第一個提出打造音樂劇之都,第一個建立起‘五合一’音樂劇生產運營機制,第一個真正把創作作為中心任務,把作品作為立世的資本。”
  可以說,東莞改寫了中國的音樂劇版圖,而音樂劇又改變了東莞的生活習慣乃至城市形象。
  ●撰文:吳少敏 攝影:胡國球
  八載耕耘讓浪漫設想照進現實
  30多年來,東莞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18個典型地區之一,綜合實力在全國地級市中處於領跑行列。不過,東莞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短板”,時而造成外界的誤解甚至過度解讀。
  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東莞音樂劇發展參與者周漢標回憶說,從2000年開始,東莞市將“文化新城”確立為重要的城市定位,著力發展城市文化,提升藝術精品創作。在文化新城建設成績的基礎上,2010年東莞提出“文化名城”戰略,連續5年每年投入10億元,著力打造嶺南文化精品名城等“四個名城”。
  2007年,東莞城市精品文化創作的突破口選定為在國內方興未艾的音樂劇,確定用20年的時間,扶持本土音樂劇的創作、舉辦音樂劇節和引進優秀音樂劇,把東莞打造成“音樂劇之都”。
  周漢標揭秘說,誕生音樂劇的英國工業時代與“製造業名城”東莞的城市特質很相似,而且音樂劇能使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再添加一點浪漫,培育出東莞城市獨特的藝術氣質、浪漫情懷和豐富東莞的城市品格。
  在確定打造“音樂劇之都”的目標之後,東莞以第一部音樂劇《蝶》作為試金石,便為莞產音樂劇確定一個高度:這部投資超過6000萬元的音樂劇讓東莞音樂劇幻想變為現實,在北京、上海、韓國首爾等地巡演近200場,不僅收回了4000多萬元的票房,還先後斬獲了國家文化部“文華大獎特別獎”、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特別大獎以及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
  起步之初,步履維艱。東莞以“很二”的精神堅持了8年、努力了8年,讓幻想接近夢想,夢想變成現實,“音樂劇之都”已現雛形。
  形成新時期藝術生產“東莞模式”
  至今,東莞先後創編生產了10部叫座又叫好的音樂劇,包括《蝶》、《愛上鄧麗君》、《王牌游戲》、《三毛流浪記》、《鋼的琴》、《媽媽再愛我一次》、《王二的長征》等,已經成為國內生產原創音樂劇作品最多的城市。東莞音樂劇逐漸進入了豐收期,今年則是莞產音樂劇創作的“小高潮”,4個文藝團隊、企業新創作了《聶小倩與寧採臣》、《下一個出口,望牛墩》、《蔬菜總動員》和《海的女兒》等4部莞產原創音樂劇。
  莞產音樂劇代表東莞,以走市場的思路在國內外完成700多場商業巡演,平均上座率達到80%以上。同時,登上國內外重要舞臺,斬獲國內外多個重要獎項,例如《愛上鄧麗君》獲得第五屆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最高獎項DIMF獎、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特別獎,《鋼的琴》獲得第十四屆文華獎“文華優秀劇目獎”,“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文華燈光設計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媽媽再愛我一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事實上,東莞音樂劇的迅猛發展,得益於城市敢於改革創新的精神,政府的明確職能定位,尊重文化藝術發展規律、市場規律,並逐漸形成了音樂劇生產和營銷的東莞“五合一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標監管、企業承辦、項目辦團、院線營銷”。
  “政府扶持”,主要包括政府免費提供排練場地及設施設備、補貼劇目參賽費用、獎勵獲獎作品、扶持劇目創作等;“指標監管”,是指政府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要求創作基地在一段時間內必須完成的作品數量、演出場次、作品質量等;“企業承辦”,是指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由松雷、保利等公司具體負責創作基地的資金投入、生產營銷、運作管理並自負盈虧;“項目辦團”,就是圍繞音樂劇創作項目招聘演員、組建藝術團隊,項目完成後團隊自然解體;“院線營銷”,則是通過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所掌控的國內舞臺藝術院線系統和覆蓋全國的票務網絡體系,按市場規律組織營銷,把東莞原創音樂劇作品不斷推向全國、推向海外。
  東莞濃烈的音樂劇文化氛圍,吸引全國音樂劇人才慕名而來。其中,三寶、李盾、影子等一大批國內頂尖的優秀音樂劇創作人和團隊選擇落戶東莞,並先後組建了東莞塘廈、東城和望牛墩3個音樂劇創作生產基地。三個基地於2014年12月全部升格為“國字號”中國音樂劇協會創作基地,為莞產音樂劇的創編生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女主演影子選擇從北京來東莞落戶發展,並組建了音樂劇公司。她說,東莞的文藝扶持獎勵力度,在全國地級市中是絕無僅有的。
  莞產音樂劇成為中國音樂劇“綠洲”
  藝術是一座城市的標簽,甚至代言一座城市的形象。一提起電影,人們就會想到好萊塢;一談到音樂,人們就會想到“音樂之都”維也納;而今,在國內一說起音樂劇,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東莞。
  知名音樂劇製作人李盾說,今年莞產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亮相韓國大邱國際音樂節,就代表中國音樂劇受到各方的關註,大邱市長權泳臻認為“這部音樂劇體現了中國的軟實力”。東莞已經改寫了中國音樂劇的版圖。
  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新潮認為,東莞音樂劇的發展成就至少體現在帶來了三大改變:一是改變了東莞城市形象,它讓世人看到東莞這片神奇的熱土上,不單有林立的工廠,還有動人的音樂劇,東莞不是“文化沙漠”,而是“國際製造名城”和“國家文化名城”;二是改變了東莞人形象,如今的東莞人多數都樹立了“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運動),請人出汗不如請人進玉蘭劇院”等新觀念,養成了“過一個文化周末”的文明健康生活習慣;三是改變了國產音樂劇形象,作為國內最早提出、迄今為止仍在堅持打造“音樂劇之都”的城市,莞產音樂劇有力地支持了國產原創音樂劇多方探索、取得成效,改變了人們對國產音樂劇的印象!
  國家一級作曲家、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王祖皆則說,東莞自2007年確定打造“音樂劇之都”的目標之後,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從不動搖的精神和東莞製造的速度呈現了十部優秀的音樂劇,創建了中國音樂劇的“東莞綠洲”,對全國的音樂劇發展和繁榮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中國音樂劇應該向東莞學習,堅守中國音樂劇的陣地,辛苦澆灌中國音樂劇的“綠洲”,讓“打造中國音樂劇原創品牌,開拓中國音樂劇娛樂產業”的夢想成真。
  ■數說莞產音樂劇
  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新潮用10個阿拉伯數字,來概括莞產音樂劇走過的8個年頭:2007年東莞在國內率先確立打造“音樂劇之都”的一個目標;東莞人以“很二”的精神堅持發展音樂劇;建立塘廈、東城和望牛墩三個音樂劇創作生產基地;舉辦了四屆音樂劇節,成為國內唯一舉辦音樂劇節的城市;探索形成了東莞音樂劇的“五合一”生產模式;合計引進了國內外60多部音樂劇來東莞上演;本屆音樂劇有7部莞產小戲小品節目同台競賽;頂住了別人的質疑和嘲笑堅持了8年,且推出的作品上座率達到8成;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超過9個;已創編了10部原創音樂劇。
  ■權威說法
  東莞音樂劇做到三個“第一”:在全國城市當中第一個提出打造音樂劇之都,第一個建立起“五合一”音樂劇生產運營機制,第一個真正把創作作為中心任務,把作品作為立世的資本。
  ——國家一級作曲家、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王祖皆  (原標題:東莞改寫音樂劇版圖 音樂劇改變東莞形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06aqbd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