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工作關係,我走訪了全國不少中學,和中學校長、教師及學生進行了比較坦誠深入的交流。面對當前基礎教育現狀,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壓力山大。無論是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還是中學,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似乎都在“溫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滑入一個“陷阱”而無法自拔。我問這個“陷阱”指的是什麼,所有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考試。
  並非是中學校長忘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責任——許多中學校長堪稱當代第一流的教育家,但在現實面前,他們不得不這麼做。許多人不無痛苦地對我說,他們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腳踏兩隻船”。中學校長很不客氣地批評招生辦的老師:你們明明知道什麼對學生好,什麼對學生不好,為什麼在招錄的時候卻不看這些東西?如果大學錄取時所看重的東西和我們平時教給學生的東西不一致的話,我們只能適應你們的要求。因為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家長和學生也會要求我們這麼做。
  面對這樣的批評甚至指責,我無言以對,更無顏以對。
  我常常想,人為什麼要接受教育呢?
  教育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層次和境界。有時候,當我們鄙夷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時,往往會說:“那個人沒有受過教育。”另一方面,從社會來說,教育可以使每一個個體認識到集體契約的必要性,減少反社會的心理和行為,增強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弱化社會中的戾氣和不平,使人們避免陷入相互敵視和你死我活的叢林世界,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好一些。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會變得更加文明、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其他國家和民族就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你的走向和行為,從而可以增強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有人會說,你所說的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不應當由學校來承擔。對此我不敢苟同。這實際上是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把教育和人當成工具的陳詞濫調。教育是統一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其目標都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怎麼能夠把它們截然分開呢?失去了做人的準則,即使學到了再多的知識和技能,又有什麼用呢?很可能還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更何況,由於家庭環境、父母教育背景以及經濟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父母和家庭那裡繼承這些原則和習慣,更需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加以彌補。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從平凡的日子中領悟生命的快樂和意義,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行為的含義和後果,明確自己未來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應當通過怎樣的努力去合法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不能讓十二年——或更長——的教育過程變成一個一個考試的準備過程,學習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跨越這一道道艱難的考試的坎。教育一旦變成了考試,競爭就會成為學校的主旋律,每一個學生都在想法設法在競爭中勝出,那些大量的無法勝出的學生就會慢慢喪失自己的希望甚至絕望——因為勝出的永遠是少數人——但他(她)們才是這個社會“沉默的大多數”。這個從小就開始的殘酷過程會使學生更相信個人能力和“勝者為王”原則,導致他們既不懂得也不相信合作。但顯然,無論從個人還是社會角度來說,教育都應當使人們更懂得合作的價值,而不是競爭的價值。
  考試只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檢驗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識——如果沒有掌握,就需要使之掌握;二是為了選拔。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把那些和優質教育資源匹配度最高的學生選拔出來,讓他(她)們接受相對更好的教育,使之更具有競爭力。考試只能為教育而服務,教育的目的從來就不是考試。如果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教育資源極為充裕,理論上可以取消考試——歐洲許多國家的大學就取消了入學考試。但無論一個國家多麼富足,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教育。經過30多年的不懈奮鬥,中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當我們在拼命奔跑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為什麼而出發。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只是滿足於完成某項工作。我們需要問的是: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需要實現怎樣的目標?  (原標題:為教育而考試還是為考試而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06aqbd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